发布时间:2025-07-23 阅读: 来源:管理员
在PCB制板过程中,“漏镀”与“假漏镀”一直是困扰很多工程师和采购人员的质量问题之一,尤其是在高层板、HDI板或特殊工艺(如厚铜板、沉金板)中,更容易出现。那到底什么是漏镀?和假漏镀有什么区别?造成这类问题的根源又在哪?下面深圳宏力捷电子就带大家一步步分析清楚。
- 漏镀:指的是在电镀过程中某些部位未形成正常的金属镀层,常见于通孔壁或线路表面,比如没有铜镀层或镀层严重不均,导致后续焊接不上锡或导通不良。
- 假漏镀:表面看似有镀层,但实则层厚不够或附着力差,一经测试就容易起皮、起泡、断路,误导工程判断为“镀过”。
1. 钻孔后清洗不彻底(内孔残胶)
PCB钻孔后的孔壁常常附着树脂碎屑或杂质,若未彻底去胶,化学镀铜阶段就无法形成均匀种子层,进而电镀不成功。
2. 前处理流程控制不到位
前处理包括除油、微蚀、活化等工序,若溶液浓度异常或时间控制不当,都会影响镀层附着力,尤其是高密度线路和盲埋孔的处理难度更大。
3. 电镀设备接触不良
夹具接触不稳、电源不均、工件浮动都会导致局部电流密度不足,容易出现“死角”漏镀,尤其多见于边角区域。
4. 线路设计不合理
某些信号层或地线层未做设计优化(如未连通电源网络),电镀时无电位差,自然无法通电镀铜,造成“自然漏镀”。
5. 电镀液老化或管理不到位
如酸铜、镍金电镀液中金属含量不足、pH值异常,或者有机杂质积累过多,都会使整体电镀效果失控。
1. 化学镀铜阶段种子层不稳定
PTH化学镀过程中,催化剂附着不良或活化步骤处理不充分,会造成初始铜层很薄甚至无法电镀成功,表面虽看起来有“颜色”,实为假镀。
2. 厚度不足被误判为漏镀
例如有些产品设计要求铜厚35μm以上,但实际仅10\~15μm,未达标准,测试时电阻偏高或承载能力不足,也会被判定为“假漏镀”。
3. 测试标准误差
部分客户使用低电压测试仪进行通断测试时,遇到高阻抗位或轻微氧化,也可能被误判为漏镀,因此标准需统一。
方法 | 原理 | 适用阶段 |
电镀前阻抗测试 | 检测线路电阻异常值 | 针对假漏镀 |
微切片分析 | 实测铜厚和孔内金属分布 | 针对疑似漏镀 |
阻抗成像(ICT) | 快速检测多通道导通性 | 批量筛查阶段 |
前处理自动化 | 保证清洁与微蚀一致性 | 制程初期控制 |
自动电镀监控系统 | 实时监控电流、电压、电镀液状态 | 电镀阶段 |
作为有着20多年PCB制板经验的专业厂家,深圳宏力捷电子从源头制程到终检把控,每一道工序都有严密的标准和检测流程。特别是在应对HDI、盲埋孔板、厚铜板等高难度工艺时,我们采取了:
- 全自动化PTH、化学镀铜线;
- 毫欧级在线阻抗测试系统;
- 激光钻孔+精准内层对位系统;
- 出厂100% AOI与目检双重把关;
保障客户产品在功能性和可靠性上都能长期稳定。
若您在PCB批量或打样过程中出现漏镀现象,建议优先通过阻抗测试+微切片分析锁定问题源头,同时联系有经验的供应商协助分析与补救。宏力捷电子欢迎您前来打样验证或送样检测,我们不仅制板快,问题也处理得快、准、稳!
如需获取专业PCB打样服务或报价,欢迎联系深圳宏力捷电子,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快速、稳定、专业的PCB制板解决方案!
获取报价